12月11日,北京大学博雅教授👨🏼🦳🏌🏻♂️、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主编、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,应邀至我院高等教育发展论坛(第127期)作了题为《研究生与学术训练》的报告🎆🍭。
本次论坛在人文社会科学AG尊龙凯时202西会议室举行,同时开设腾讯会议网络直播🌩。论坛由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雷庆教授主持💪🏽,我院马永红教授🪈🧜♀️、赵世奎教授、刘扬副教授、高文娟助理教授及在读博士生、硕士生30余人线下参加,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👩🏿✈️、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PP官方网站、北京理工大学🧓🏻、南京大学🔐、西安交通大学🐽、中国海洋大学、郑州大学♙、东北师范大学👮🏿♂️、内蒙古大学🧿⛹🏻、河北师范大学👽、辽宁师范大学、新疆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师生200余人线上参加。

论坛会场讨论热烈
陈洪捷教授以“研究生与学术训练”为主题,分享了他在学术训练与科学研究中的切实体会📩,包括“什么是研究生”⚽️、“什么是学术训练”、“学术训练的核心”🧘🏿、“学术训练的用途”等内容。
首先🧑🦰👩🏻✈️,陈教授从知识层面和课程设置角度辨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,用“句号教育”、“逗号教育”和“问号教育”生动形象地概括本科、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特征🌐。其次🚣🏼♂️,他介绍了学术训练应当具有价值概念和学术文化的规范,在形成认同感和参与感的同时实现内化。在谈及学术训练的核心时,他认为迈克尔·波兰尼提出的“默会知识”正是学术创新的源泉,研究生应通过研讨👩💼、交流等途径从导师处学习领悟默会知识⏭🆓,他用苯环结构的发现、日心说的提出等例子进行了阐释🧑🏻🦱。陈教授谈及部分研究生缺乏学术追求的现象时,指出学术能力是最大的通用能力,通过学术训练可实现能力的迁移,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莫大的帮助。

陈洪捷教授
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,线上线下参会人员与陈洪捷教授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,涉及研究生阶段科研方向选择、默会知识的本质与衡量⛎、教育实践中的知识传承等问题🤸🏽♂️。陈教授结合理论与实际🚧,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,并再次强调学术训练对于研究生的重要性,有限的明述知识承载着更多的默会知识,默会知识的掌握需要系统完整的学术训练作为支撑🚷。陈教授的报告和解答使参会人员获益匪浅,收获良多。
雷庆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时指出,陈洪捷教授的报告强调了默会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意义😂,为广大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指明方向,不仅需要有热情和兴趣,还需要增进与老师的接触、与同学的交流👨🏻💻,习得默会知识🧖,提升学术能力👨👧。

合影留念
陈洪捷教授向现场参会的每位师生赠送了亲笔题词“既和且平”的贺卡,参会人员共同合影留念,本次学术论坛圆满结束。

陈教授新年贺词
陈洪捷教授系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、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主编、北京大学博雅教授,同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👩🏻🏭👛、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、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。
(刘捷 文/肖也 图)